上饒新聞網(wǎng)

上饒新聞APP 上饒日報抖音 上饒發(fā)布 數(shù)字報刊 大美上饒
首頁 > 上饒旅游 > 出游寶典 > 正文

婺源古道

2024-07-27 22:51:23  |  來 源:上饒日報  點擊:

呂富來

時光倒回千年,在婺源浙嶺之巔,有一方姓老嫗,她無兒無女,以茶為伴、以水為侶,每天為過往行人燒茶倒水,心涵雨露、分文不取。

在她去世后,每當行人路過嶺頭她的墓前,都會撿拾一方石頭堆在她的墳頭,懷念她的高尚品格。久而久之,墳頭越堆越高,不僅成了“堆婆冢”,還留下“堆婆古跡”碑,傳下“方婆遺風(fēng)”典故,成了“古道熱腸”的最美詮釋。

明人許士叔曾過此地作詩《題浙嶺堆婆?!?,留下了“乃知一飲一滴水,恩至久遠不可磨”的佳句,為人銘記、傳誦。

據(jù)“堆婆古跡”碑載:“婆姓方氏,五代人,嶺上燒茶濟眾,歿葬此。行人拾石堆冢,以報其德,故名‘堆婆石’?!边@塊立于清代道光壬午(1822)的碑記,由里人詹玧志題,萬善庵主持僧善慶立。

浙嶺作為婺源古道的代表,因方婆而更具人文關(guān)懷、更有人格魅力。

清道光《婺源縣志·山川》載:“婺之壤,則山踞八、九,水與土逼處其間,才一、二耳?!?/p>

正是這樣?xùn)|、北、西三面多崇山峻嶺、茂密森林的地形地貌,讓婺源一度是自安自守的“桃花源”。

東晉以后,在北方政權(quán)的更替動蕩中,中原士族紛紛舉族南遷,婺源因山重水復(fù)、易守難攻,成了理想的避難所和歸隱地。

士族南遷和當?shù)厝朔毖?,久而久之,婺源村落不斷增多,婺源古道不斷延伸,形成了徽饒古道、郡縣古道、婺休古道、婺浮古道、婺德古道、婺樂古道、婺化古道、婺祁古道等八條古道“八仙過海”的格局,還有其他古道星羅棋布。

在婺浮古道上,為避難而來的唐末(昭宗)皇子改“李”姓“胡”,取名昌翼,衍生了中國“明經(jīng)胡氏”發(fā)源地考水村。

胡昌翼“倡明經(jīng)學(xué),為世儒宗,尤邃于《易》”,人稱“明經(jīng)翁”。其后世子孫以經(jīng)學(xué)傳家,稱其族為“明經(jīng)胡氏”,生聚教訓(xùn)、薪火相傳。

在婺休古道上,黃庭堅到婺源登龍尾山、訪龍尾硯,寫下了千古名篇《硯山行》?!靶掳渤龀嵌倮?,走峰奔巒如斗蟻。陸不通車水不舟,步步穿云到龍尾……”

《硯山行》道盡了歙硯原產(chǎn)地的山川如夢、石貴如金,令人拍手稱絕、暢快淋漓。

在徽饒古道上,岳飛領(lǐng)兵征討李成路經(jīng)甲路時,見此地山清水秀、風(fēng)光旖旎,百姓宰豬擔酒犒迎三軍,頓生感慨,即興吟下了“上下街連五里遙,青簾酒肆接花橋。十年爭戰(zhàn)風(fēng)光別,滿地芊芊草色嬌”的詩句。

在婺德古道上,流傳著詩仙太白過境的故事;在郡縣古道上,頌揚著朱子返鄉(xiāng)省親的故事;在婺化古道上,講述著清官海瑞查案的故事……

婺源古道,青石筑砌,光鮮亮麗。如果說硯臺雕刻師是在歙硯的方寸間“繡花”,那么古道鋪路者則是在山川的廣袤里“織錦”。

民國三年(1914)四月,黃炎培先生來到婺源,在考察日記中如是贊嘆:

自入婺源,道皆鋪石。無一石傾欹,無一步臲卼……嘆廬山蓮花洞牯嶺間,竭租界七國之力以成,未能及此也。

百年前,黃炎培先生的考察日記,為婺源古道繪就了細致傳神的“肖像”,鞭辟入里、入木三分。

婺源古人鋪路筑橋很講究取石、運石、砌石、護石之道,開鑿之間、禮儀之中,滿是對自然的敬畏之心。

“計浩大之工程,恐難成于獨力,需若般之費用,實有望于眾擎……”修建婺源古道,非舉全縣之力不可。

明萬歷年間,婺源知縣譚昌言捐俸銀、募資金,調(diào)工匠、劈山石,立志開鑿?fù)ㄍ輰幍慕痼脦X。后任金汝諧、趙昌期二知縣,繼承譚昌言事業(yè),續(xù)工六載終建成。為銘記譚昌言的功勞,婺源人稱此嶺為“譚公嶺”,千載流芳。

受朱子理學(xué)影響,婺源百姓講究“忠孝節(jié)義”,鋪路筑橋是“青史留名”的共同追求。

享有“一門九進士、六部四尚書”美譽的中云鎮(zhèn)坑頭村,曾定下一條村規(guī):凡族中各堂各房中出了一名七品以上官員的,可在村中溪流上架一座石拱橋。

后來,這個不過百余戶的小山村,石拱橋竟存有29座之多(另有石板橋14座),造就了石拱橋群的人文奇觀。

千百年來,婺源山水之間,官修民助、善士修路的感人故事不勝枚舉。

歷史上,婺北通源村有位做茶葉生意的商人,他外出經(jīng)商多年未歸,但年年往家中寄錢。他的妻子在家里年復(fù)一年、日復(fù)一日地盼夫歸。

她是個極省儉的人,丈夫寄來的每塊銀洋都不舍得花,而是全部積攢下來,以備等到丈夫歸來,再用這大筆錢建豪宅、修祠堂。

誰料,數(shù)十年后,這位婦人并未盼得丈夫歸來,而是接到了丈夫的死訊。

絕望之下,她把所有積攢都拿了出來,用于修建橫龍岡古道,每步臺階一塊銀洋,到底花了多少銀子,誰也說不清。

這個凄涼而感人的故事,詮釋著婺源女子的堅守、開明與大義。

“大路間的叫路亭、橋上的叫橋亭、山嶺中段的叫腰亭、嶺脊上的叫嶺亭、村口的叫水口亭……”

婺源古道上,一個個茶亭里,那四季不斷的姜水、茶湯,是情暖人心的甘露,是淳樸民風(fēng)的縮寫,是方婆遺風(fēng)的延續(xù)。

為保古道茶亭正常運轉(zhuǎn),婺源古代有經(jīng)官府批準設(shè)立的茶田、茶地、茶林等,讓燒茶人管理經(jīng)營,良性循環(huán)。因此,婺源不少村莊還以“茶、亭、田”命名。

“茶坑、七里亭、梅田……”一個個村莊就是一道道港灣,在無數(shù)旅人心中構(gòu)筑起了溫馨的家園,歸程的希冀。

婺源古道上還有不少“禁嵐培嶺蔭”等生態(tài)保護自治禁碑,讓豐茂的林木守護著古道的安全,呈現(xiàn)出“落花啼鳥山逾寂,片石長松畫不如”的美麗景觀。

行走婺源古道,時常還能看到野雞、山麂、茅兔……飛瀑與林木的完美結(jié)合,也造就了小氣候。邁步溪頭鄉(xiāng)塔嶺古道,由于有百丈沖瀑布,即便是在酷暑時節(jié),這里也雨霧蒙蒙,讓人感到清涼神爽。

沱川月嶺、坑頭和睦嶺、巖前長溪嶺,一條條古道在密林中延展,山風(fēng)徐徐、密林漫漫、綠意盈盈,旅人行走,即便是炎炎夏日,也難見汗珠。

漫步賦春鎮(zhèn)梅嶺古道,途經(jīng)積慶亭、桂芳橋、悅來亭等橋亭。南宋丞相馬延鸞、清朝科學(xué)家齊彥槐等沿著此道進京趕考,無不功成名就。

婺源一條條古道故事、一處處橋亭名稱,就是一本本活教材,教育人們積德行善,祈祝學(xué)子進士及第,勸誡官員清正廉潔。

藏在“古道婺源”里的人文基因,循循善誘、潤物無聲,指引人們沿著“君子之道”走下去,正道直行、行穩(wěn)致遠。

每日推薦